剃头刮脸老手艺 老顾客们最钟意
肇庆翻译公司推荐
在牡丹理发店的躺椅上刮脸刮胡子,简老伯等老顾客认为是一种享受。记者李文华摄
与时尚的发廊相比,位于城区芹田路的老字号“牡丹”理发店就像一个丑小鸭,这里没有吸人眼球的霓虹灯,也没有播放流行曲的音响,更没有新潮的装修,但是每天还是吸引了许多老顾客前来“帮衬”。
6月28日下午,记者走进“牡丹”理发店后发现,这里的几张理发椅全部由上海、阳江出产,它们都锈迹斑斑,一看就是有年头的古董。
如今的“牡丹”理发店共有一男一女两位理发师傅,男的叫钟亚四,女的叫刘玉花,他们以前是国营“牡丹”理发店的职工,现在是这家理发店的老板。
据钟亚四介绍,芹田路的“牡丹”理发店已经有50多年历史,店内的几张理发椅就是建店之初买的。
1983年,刘玉花的父亲退休,她顶职来到国营“牡丹”理发店,当上了学徒,“当学徒工一年多时间,每天给师傅当下手,每次练习刮脸的时候要先练站立,闭气架膀子几分钟。”
钟亚四与刘玉花一样,“父亲也是国营理发店的职工,我是1985年接父亲的班,来到‘牡丹’理发店当学徒工,每个月只有37元工资。”
1998年,国营理发店改制,钟亚四、刘桂花成为下岗人员,“那时‘牡丹’理发店由6位老师傅承包经营,我们两人给他们打工,每个月工资500元。2006年,他们不承包‘牡丹’理发店,我和刘桂花才接手。”
钟亚四、刘桂花打理“牡丹”理发店以后,还是坚持平价经营策略,“单理发10元,洗剪吹15元,虽然留住了很多老顾客,但是由于这几年租金不断上涨,我们每个月辛辛苦苦干活,每个人只有2000多元收入。”
也许是“牡丹”理发店的平价经营很亲民,也许是钟亚四、刘桂花的理发手艺传统、精湛,吸引了简老伯等中老年顾客多年“帮衬”。
简老伯今年68岁,改革开放初期,30岁出头的他也赶时髦,到过发廊理过发,“但是发廊的理发技术比不上国营理发店,又没有刮脸、刮胡子等服务,我后来又找国营理发店理发。”
据简老伯回忆,以前的国营理发店大部分在正东路、城中路等繁华路段,“有皇后、大明星、冠芳、模范、一新、牡丹等理发店。1998年以后,这些国营理发店由于改制,其中大部分都不在了,只剩下城中路的‘模范’、‘冠芳’,还有芹田路的‘牡丹’理发店。2014年,‘模范’理发店租的房子被车子撞烂也停业了,现在城区只剩下‘冠芳’、‘牡丹’两家老字号的理发店。”
从2006年开始,简老伯跟几位老友就一直在“牡丹”理发店理发,“我们可以躺在理发椅上,理发师傅给我们刮脸、刮胡子,甚至刮耳朵、眼皮,让人觉得很舒服。我觉得在这些老字号理发店‘飞发’是一种享受。”
记者 李文华
肇庆翻译公司推荐阅读
- 相关文章
随机文章